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華爾街日報-香港股市大幅收高

香港股市大幅收高﹐受銀行、開發商及香港交易所提振

港股市週一收盤大幅走高﹐中資銀行類股和香港開發商類股的強勁漲勢推動恆生指數收於15,000點之上﹐創近兩個月來最高收盤水平。

恆生指數收盤漲1,198.78點﹐至盤中高點15,044.87點﹐漲幅8.7%﹐這是恆生指數自10月17日收於15,323點以來的最高收盤水平。

市場成交總額為638.8億港元﹐遠遠高於上週五的373.4億港元。

交易員們表示﹐由於中國政府可能會在本週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Central Economic Working Conference)期間公佈更多的經濟刺激方案﹐市場人氣正在不斷改善。

另外﹐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John Tsang)週一表示﹐內地沒有放棄擱置已久的“港股直通車”計劃。該計劃允許內地居民直接投資香港股市。這一消息也推動股指今日走高。

敦沛證券有限公司(Tanrich Securities)投資經理Jackson Wong表示﹐受中資企業提振﹐近期整體市場人氣已變得更為積極﹔如果美國和其他地區不再有更多的壞消息傳出﹐恆生指數可能很快將再次試探11月5日創下的近期盤中高點15,317點。

交易員們表示﹐中資銀行類股大幅走高﹐因《中國證券報》上週五報導稱﹐中國政府可能會下調商業銀行營業稅﹐以抵消央行數次減息所導致的存貸款利差日益縮小的影響。

交 通銀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漲11.7%﹐至5.44港元﹔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漲10.0%﹐至4.85港元﹔工商銀行(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漲7.4%﹐至4.37港元。

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Exchanges)漲16.3%﹐至71.50港元﹐為42只藍籌股中漲幅最大的個股﹔分析師稱﹐其原因在於如果“港股直通車”計劃繼續推進﹐則可能提振香港交易所成交量。

但信誠證券(Prudential Brokerage)聯席董事連敬涵表示﹐短期內該計劃恐難實施﹔他表示﹐難以想象該計劃會在市場人氣依然脆弱的情況下推出。

大 和總研(Daiwa Institute of Research)稱﹐受週末期間公佈的良好房屋銷售業績推動﹐香港開發商類股走高。據《英文虎報》(The Standard)援引新鴻基地產(Sun Hung Kai Properties)的消息稱﹐截至上週末新鴻基地產旗下一豪華開發項目自上月末推出以來已售出房屋價值50億港元。

新鴻基地產漲8.8%﹐至59.05港元﹔恒基地產(Henderson Land)漲16.2%﹐至28.00港元﹔新世界發展(New World Development)漲12.5%﹐至6.13港元。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Sinopec)漲9.6%﹐至5.15港元﹔中國石油股份(PetroChina)漲7.2%﹐至6.70港元﹐因中國政府上週五公佈了期待已久的國內成品油定價改革方案﹐承諾給予煉油商合理的利潤率。

資料來源: 華爾街日報: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81208/MKT001617.asp?source=UpFeature

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長期增長要靠擴大社會支出

中國經濟長期增長要靠擴大社會支出

了避免經濟急劇下滑﹐中國推出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打算投入人民幣4萬億元(合5,810億美元)主要用於鐵路、機場和其他硬資產項目。然而﹐其中只有1%的預算將用於增加社會服務。

許 多學者表示﹐如果中國想在未來幾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持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就需要糾正這一失衡的比例。刺激國內消費者增加支出將有助於支撐經濟增長﹐降 低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但除非中國政府減輕中國家庭在教育、醫療和養老方面的負擔﹐否則國內消費者支出不會增加。增強人民體質、提高人民文化素質也有利 於推動經濟增長。

聯合國發展項目委員會(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駐華負責人馬和勵(Khalid Malik)表示﹐中國需要投資人力資本﹐保證未來的高速增長。

不難理解中國為何如此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建築是中國經濟中放緩最嚴重的部分﹐因此最需要獲得支撐。投資基建能夠迅速見到成效﹐也是中國在1998年渡過亞洲金融危機所採取的有效策略。

不過﹐發展基建可能不足以支撐經濟長期增長──尤其對中國而言﹐該國的投資比率已經位於主要經濟體中的最高行列。一些人擔心中國可能最終會重蹈日本的覆轍﹐即便已經沒有值得投資的項目﹐但日本仍在繼續支出。

然 而﹐打造一個社會保障體系在中國已被證明是項尤為艱巨的挑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已經提高了對社會項目的重視程度﹐但項目支出的步伐通常趕不 上政府承諾。1997年﹐中國政府曾表示計劃到2000年將每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用於教育。這個目標從未實現﹕去年中國教育總支出僅佔GDP 的2.8%。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村社會保險司司長趙殿國近期在聯合國一個論壇上表示﹐我們不缺少目標。我們所缺少的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政策和舉措。

在 美國﹐發展社會項目是應對經濟下滑的常規舉措之一。美國國會已經通過了一項延長失業救濟的議案﹐當選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承諾將於明年1月宣誓就職後實施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可能會包括更多這方面的措施。正在討論的方案包括增加對低收入家庭醫療成本的扶持力度﹐ 擴大食品補助和學校撥款﹐並進一步延長失業救濟。

布什政府早些時候推出了退稅舉措﹐意在提振消費者支出。但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做文章可能對中國不會有這麼大的幫助﹐因為中國還處在萌芽狀態的稅務體系稅基過於薄弱難以實施。

而且增加社會支出在中國不可思議的困難﹐原因是負責項目融資和運行的政府部門常常不明確。中國是個有著龐大行政體制的大國﹕有31個省、333個市、2,859個縣和694,745個村。幾十年來﹐北京方面在社會支出上一直缺乏指引﹐通常是讓地方政府自己籌措資金。

相比只會花錢的社會保障項目﹐地方政府通常更有興趣支持能提高稅收收入的工業項目。比如﹐城市低保戶收入保障項目只觸及到了符合低保標準人群的一小部分﹐而且在最近幾年中享受低保的人群並沒有明顯的擴大。

北 京方面常常無法控制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項目﹐地方政府關注的首要問題與中央不同。地方政府官員抱怨說新項目缺乏資金保障﹐而中央政府官員則擔心他們撥到各 省的資金可能會去向不明。Capital Economics駐倫敦的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說﹐中央政府很難監控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

缺乏社會保障體系是中國消費者大量儲蓄的原因之一。城市家庭的儲蓄額佔了收入的逾四分之一﹐而且比例還在逐漸上升。這種節儉與其說是顯示了勤儉持家的美德﹐不如說是顯示了大部分家庭背負的巨大壓力。

中 國有很多公共機制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消亡了﹐而且大部分沒有被重新補充上來。在今天的中國﹐貧困人口的救濟和老年人的退休金都非常低。幾乎沒有政府 或是私人提供的醫療保險。因此中國家庭需要承擔起教育、醫療和撫養老人的重擔﹔而在歐洲﹐這些費用都普遍由政府或私人機構承擔了﹐美國要比歐洲差一點。

樂觀人士指出﹐中國政府在過去幾年中一直在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比如推行九年義務教育﹐擴大農村貧困人口的醫療和福利待遇。雖然現在規模較小﹐但新的項目意味著政府現在可能有更大的能力來兌現自己的承諾。

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杜大偉(David Dollar)說﹐體制結構已經建立了﹐因此政府可以迅速增加支出。他預計在明年3月份的財政預算中會出現更多這類新的支出。

政府表示﹐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刺激計劃的首要任務﹕政府已經承諾增加城鄉貧困居民的退休金和福利救濟。還會有人民幣48億元的新增貸款用於支持貧困農村地區的數千家診所。雖然這和中國其他的支出計劃相比規模不大﹐但這也是一個開端。

面對要求採取更多刺激措施向消費者提供更為直接的援助的呼聲﹐中國領導人可能會在未來的幾週中採取更多措施。不過長期的解決辦法還要求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間的分工﹐這項棘手的任務可能會需要花數年時間。

Andrew Batson

資料來源: 華爾街日報: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81208/chw091620.asp?source=whatnews1

華爾街日報-美元從全球經濟動盪中獲益

美元從全球經濟動盪中獲益

於世界正在遭受幾十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美元匯率得以強勁反彈。

過去四個月中﹐由於世界各地的投資者紛紛採取措施規避風險﹐美元兌眾多貨幣的匯率都收復了兩年多來的失地﹐其今年早些時候的跌幅已被悉數抹去。

Andy Rash
自8月初以來﹐美元兌歐元匯率上漲了23%﹐兌英鎊匯率上漲了34%﹐兌一些發展中國家貨幣的升幅甚至更大。

當然﹐美元匯率尚未完全收復2002年以來的失地。不過﹐本輪反彈仍然是美元匯率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長期處於弱勢的美元已經成了美國人的一個自嘲對象。


風暴中的安全港灣


令許多觀察人士感到意外的是﹐在全球投資者紛紛逃離高風險資產並解除用借入資金(大多為美元)建立的投機性頭寸之際﹐美元成為了主要受益者。在金融危機十分嚴重之際﹐投資者開始看重美元這種儲備貨幣的相對安全性﹐如果可能﹐他們會買進美國國債。

金融危機波及範圍的不斷擴大也給美元助了一臂之力。一個清晰的事實迅速呈現在人們面前:美國遠非唯一遭遇經濟困境和銀行業出現問題的國家。

對投資者而言﹐美元反彈給他們出了一道頗費思量的謎題。一些人認為﹐鑒於美國經濟面臨的巨大挑戰﹐美元匯率的回升只是短暫的。但其他人則認為﹐由於世界許多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急速放緩﹐美元的升勢明年有可能維持相當一段時間。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貨幣研究部門全球負責人任永力(Stephen Jen)最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預測說﹐美元本輪的回升進程大約只完成了一半。他說﹐隨著各國政府經濟救助計劃的全部成本開始清晰顯現﹐美元的回升難度明年下半年將會加大。

目前而言﹐對出國旅行的美國人來說美元走強是好事一樁。他們此前對美元的海外購買力越來越低已經習以為常了。

但對一些美國企業來說﹐美元升值卻不那麼值得歡迎。美元走強意味著﹐對海外買家來說美國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將會上漲、市場競爭力相應降低。美元升值對美國跨國公司來說也是負面因素﹐它們的海外收入兌換成的美元將因此而減少﹐從而壓低公司的銷售額和利潤。

美元升值也有助於打擊美國近年來最熱門的一個投資趨勢:購買外國股票。在過去6年的大部分時間里﹐美國人將錢投到海外都可以獲得一項額外的好處。隨著美元匯率的下滑﹐海外投資收益可兌換成的美元也越來越多﹐折算成美元的投資回報當然也水漲船高。


投資海外股市蒙受虧損


現在與之相反的趨勢正在展現。全球股市紛紛下挫﹐而美元兌幾乎所有貨幣的匯率都在飆升(兌日圓匯率是個主要例外)。所以對美國投資者來說﹐不僅外國股市下跌會使他們蒙受損失﹐而且他們海外投資折算成的美元也在不斷減少﹐從而進一步加大了他們的投資損失。

在某些方面這一負面影響十分明顯。以追蹤發展中國家股市表現的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新興市場指數為例﹐以所追蹤國家的本幣計算該指數今年下跌了約50%﹐但如果以美元計算﹐該指數的跌幅則達到60%左右。

管理著UMB Scout International Fund這只30億美元基金的墨菲特(James Moffett)說﹐過去5年美元匯率一直對該基金收益起著推動作用﹐而今年則轉而起到了阻礙作用。

墨菲特還說﹐投資海外股市的負面匯率影響已接近結束﹐換言之﹐美元從現在開始已不大可能繼續走強。

有人認為﹐隨著提振美國經濟的各項龐大計劃逐步落實到位﹐美元頭上的陰雲也在日漸聚積。問題倒未必出在美國財政赤字的增加上。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最近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從經濟理論和歷史記錄中都得不出財政刺激計劃和貨幣匯率間有必然聯繫。

其實觀察人士關注的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的行動﹐後者已經擴大了其資產負債表的規模﹐這實際上是在為各種紓困計劃“印錢”籌資。

一 旦美國經濟開始復蘇﹐Fed大量注入的這些資金就有可能引發猖獗的通貨膨脹﹐從而侵蝕美元的價值﹐對美元匯率產生負面影響。也有人說﹐Fed在這種情況出 現之前就會通過加息或其他手段減少流動性的注入。而Fed目前正在努力避免通貨緊縮這種與之截然相反的風險。所謂通貨緊縮就是信貸收縮和價格下跌的惡性循 環。

投資者還在擔心另外一種情況﹐即外國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失去信心﹐開始減少甚至停止購買美國資產。這會導致美元匯率大幅下挫、美國利率大幅上升。


投資機會


當然﹐這種可能性依然遙遠。從某些方面說﹐目前呈現出的是與上述危機截然相反的一種局面。投資者非但沒有對美國國債等美國資產敬而遠之﹐反而紛紛加以投資﹐這表明他們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市況下仍然將美國資產視為投資避風港。

對投資者而言﹐美元匯率最近的飆升及未來的不明朗前景給他們提供了眾多投資選擇。有許多基金都在追蹤多種其他貨幣兌美元匯率的動向﹐比如Rydex Investments旗下的9只上市交易基金。這類產品實際上是靠押注於匯率走向而獲利﹐而這種押注總是極具風險的。

長遠來看﹐美元很有可能走弱﹐一種可從這一趨勢中獲利的投資策略就是持有以其他貨幣計價的股票或債券。如果美元匯率下跌﹐那麼投資這些產品所獲得的收益將可兌換成更多美元。

持有以其他貨幣計價的債券更能直接從美元的貶值中獲利﹐因為投資股票的回報大都來自匯率變動損益以外的其他因素。

JOANNA SLATER

資料來源: 華爾街日報: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81208/ecb163714.asp?source=whatnews1

華爾街日報- 公司利潤增長無望﹐投資者期待落空

公司利潤增長無望﹐投資者期待落空

果投資者再也無法指望公司利潤增長﹐那他們還能指望什麼呢﹖

這 一問題日漸凸顯出來。隨著經濟衰退的加劇﹐投資者對公司利潤水平迅速回升的希望破滅。考慮到全球各國政府不斷推出強力舉措刺激經濟﹐投資者的這種期望原本 也不能完全算是痴心妄想。為使住房市場復甦﹐美國政府可能會將新的抵押貸款利率降至4.5%﹔歐洲央行已經將基準利率由3.25%下調至2.5%﹔同時﹐ 政府官員們開始談論美國經濟陷入衰退﹐而這種言論通常是在衰退最糟糕的情況已經過去時才會傳出。

上週五﹐美國股市在下跌了3.2%之後最終以3.7%的漲幅報收。

不過一系列的經濟消息依然不容樂觀。

美 國11月製造業活動嚴重萎縮﹐下降幅度為26年之最。此外﹐當月就業人數下降533,000人﹐過去三個月中企業裁員人數超過125萬人。感恩節後掀起的 低價商品購物熱潮並沒起多大幫助﹕雖然打出了很大的折扣﹐但零售商們還是經歷了多年來業績最差的一個11月。其中﹐原本指望用模特帶動銷量而不打折的 Abercrombie & Fitch的銷售業績驟降了28%。

美國股市以下跌的走勢開啟了本年度最後一個月的交易。不過﹐這 次的下跌更多的是11月底市場反彈19%後投資者紛紛獲利回吐所致﹐而非市場又增添了新的擔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上週下跌194點﹐至8635 點﹐跌幅2.2%。標準普爾500指數跌20點﹐至876點﹐跌幅2.3%﹔現在該指數較11月20日創下的11年半低點高16%﹐但仍比2007年最高 水平低44%。那斯達克綜合指數跌26點﹐至1509點﹐跌幅1.7%。羅素2000指數跌12點﹐至461點﹐跌幅2.6%。

上週五市場對疲軟的就業數據的反應暗示出﹐市場人士越來越傾向於認為股市的走勢已經將最糟糕的情況反映在內。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經濟形勢正在改善﹐尤其是如果美國的失業情況繼續惡化﹐政府無力恢復消費者信心的話﹐經濟更不可能好轉。

在公司盈利水平再度攀升前﹐投資者會比較看重那些有能力支付股息的股票﹐那些擔心退休後收入狀況的戰後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由過去25年派息水平連續增長的股票所組成的標準普爾500高股息族群指數今年的表現強於大盤14個百分點﹐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隨 著股票估值的快速上升﹐股市曾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走出長時間的牛市﹐不過這種上漲是在長期國債收益率下降的推動下實現的﹐當時10年期美國國債 收益率在觸及14%附近的高點後掉頭回落。而今天卻無法指望國債收益率下降對股市和股票估值起到同樣的提振作用﹐因為基準美國國債收益率已經大幅降至3% 以下。

市場擔心的顯然是上市公司因現金流枯竭而削減派息。這也是為什麼交易員們苦苦尋覓派息能力穩定的股票的原因。摩根士坦利的策略師 Abhijit Chakrabortti上個月底搜尋了一些股息收益率在4.3%以上且現金充裕的公司﹐並將其列入一份名單﹐其中包括波音(Boeing)、百時美施貴 寶(Bristol Myers)、 羅克韋爾自動化公司(Rockwell)、泰科(Tyco International)、禮來(Eli Lilly)、輝瑞製藥(Pfizer)以及雪佛龍(Chevron)。

還有什麼別的能讓交易員指靠麼? Strategas Research Partners經濟學家瑞斯米勒(Don Rissmiller)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想法﹐那就是押注經濟增長不如押注於通貨膨脹水平回升。畢竟﹐政府在不遺餘力地抗擊通貨緊縮﹐市場上充斥著大量 低成本資金。他表示﹐經濟最終能否實現增長尚無法確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會出現通貨膨脹。

上週原油價格暴跌了25%﹐創下四年低點﹐這個 時候談論通貨膨脹似乎有些不合時宜。果真如此麼﹖中國股市是因通貨緊縮擔憂而率先下挫的股市之一﹐也有可能會成為因通貨膨脹回升而最先抬頭的市場之一。在 大幅下跌了超過70%之後﹐最近中國股市實現反彈﹐上週上證綜合指數累計上漲了7.9%。

如果通貨膨脹捲土重來﹐能源和基礎材料類股可能會再度領漲大盤。 Strategas認為﹐像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巴西這種資源豐富國家的股市可能上漲。作空美國國債﹐買進通貨膨脹保值債券(TIPS)可能是規避通貨膨脹風險最有效的方法。

消費必需品類股是本輪熊市行情中的避風港。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消費必需品類股都能獨善其身。

為了省錢﹐美國人最終可能會選擇在家吃飯而不是在外就餐﹐上班時也可能自帶午餐。那麼﹐餐館甚至自助餐廳的生意將感受到壓力。同樣﹐他們的供應商日子也不會好過。

Kopin Tan

(本文譯自《巴倫週刊》

資料來源: 華爾街日報: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81208/BUS000027.asp

華爾街日報-沙特的石油等式

沙特的石油等式

佩克遇到了一個算數問題。

當石油需求上升的時候﹐歐佩克成員國會從擴大的產量大蛋糕里拿到額外的份額。但當需求下滑的時候(就像眼下這樣)﹐即使油價在下跌──量、價齊跌對現金流造成雙重打擊﹐他們也理應分擔減產的痛苦。

作為歐佩克最大的成員國﹐協調、應對這些事情的負擔大部分都落在沙特阿拉伯身上。

不過﹐它還必須考慮消費者和長期需求。

這正是歐佩克近期在原油價格持續下跌的形勢下仍決定推遲進一步減產的主要原因。也因為這一點﹐油價看漲派幾乎不能指望明年能從利雅德那裡得到什麼安慰。

沙 特阿拉伯目前的日產量配額是850萬桶。除去供應本國需求﹐可用於出口的有700萬桶。金融服務公司GaveKal的大宗商品分析師Ahmad Abdallah指出﹐沙特2008年的預算是1,090億美元。鑒於石油出口要提供沙特將近90%的公共收入﹐也就是說﹐油價必須在38美元以上沙特才 能保證預算平衡。歐佩克今年的一籃子原油平均價格為每桶98.50美元。

紐約商交所原油期貨價格僅上一週就下跌了17%﹐目前只有42美元。歐佩克一籃子價格通常較這個價格低5-10美元。假如明年紐約商交所原油期貨平均為40美元﹐則歐佩克原油價格可能只有35美元﹐也就是說﹐沙特2009年的石油出口收入將降至890億美元。

問題是﹐這個價格預期或許需要歐佩克將日產量再下調大約200萬桶。如果這個減產量一半落在沙特頭上﹐則沙特的石油出口利潤將降至770億美元﹐這將導致其預算出現一個很大的缺口。

幸運的是﹐沙特已儲備了石油美元來應付這種可能局面。它還有其他因素要考慮。

中國政府上週五宣佈﹐將把國內成品油價格和國際市場更緊密地掛鉤。這一消息尤其令市場驚慌。中國的石油需求一直受到政府補貼的提振。改革這一做法意味著中國這個增長最快的石油消費大國將重視能源效率﹐而不久前﹐世界頭號用油大國美國剛剛選出了一位有同樣主張的總統。

沙特需要讓全世界儘量長時期的離不開石油﹐因此﹐讓油價有一段時間的低價位並非壞事。還有一個好處是﹐低油價還將對伊朗和俄羅斯構成挑戰。它們也需要更高的油價來平衡膨脹的預算。

因此﹐沙特近期可以有機會排擠它在歐佩克的最大對手和歐佩克之外的主要競爭者。

其他歐佩克成員國不會甘心於這種情況。許多成員國可能更喜歡突破配額﹐從而給油價進一步加壓。

對看漲油價的人來說﹐2009年肯定跟中國古代算學一樣簡單。

Liam Denning

資料來源: 華爾街日報: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81208/hrd162038.asp?source=UpFeature

陶冬-中國政府的政策是不是後知後覺?

中國政府的政策是不是後知後覺? (2008-12-07)



以下為東方早報的採訪:

主持人:最近美國相關部門披露資料顯示,美國從一年前經濟就開始衰退。而那個時候中國政府還在進行宏觀緊縮的政策。對此您如何評價?

陶冬:年初時對於次貸危機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並不清晰,幾乎所有人都低估了金融海嘯的威力。這次金融海嘯之所以走到這一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保爾森在處理雷曼倒閉問題上的政策失誤。這些因素是不可能事先預估的,就此責備中國政府並不公平。

最近相關統計部門說美國一年以前已經進入衰退,但是實際上,許多人包括他們自己在內在年初時也沒有認為美國經濟已經進入衰退。今天講一年前已經進入衰退,是馬後炮。當時中國經濟處在通脹迅速升溫,信貸失控的情況。在當時的環境下,作出宏觀緊縮的政策我認為是正確的。

不僅中國的宏觀政策是收縮,美國、歐洲等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政策都是緊縮的。政策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這是一個滾動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政府在政策上的調控,基本上是及時的。

保爾森在雷曼問題上的判斷失誤,使一場十年一遇的信貸收縮、經濟調整變成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在雷曼之前,隨著資金市場的重新活躍,隨著貝爾斯登問題的妥善解決,全球的金融環境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好轉。

但是之後保爾森對於形勢的判斷過度樂觀,認為他已經有能力在不嚴重影響經濟、影響市場的情況下,為自由市場經濟劃出一條底線。換句話說,他想傳達這樣一個資訊,不能拿納稅人的錢去無原則、無條件地去填補過度投機所帶來的虧空。

這個原則是對的,但是處理的方式以及時機的判斷是有問題的。儘管雷曼倒閉沒有使得CDS(信貸違約掉期)市場崩盤,但是風險從沒有預料到的地方鑽了進來。 貨幣基金擁有大量的雷曼債券造成了巨額虧損,導致投資者擠提貨幣基金。而這觸發了連鎖反應,資金市場出現斷流,銀行之間的信心完全喪失。這就造成了一次在 現代金融史上罕見的、全球性的,針對整個銀行行業的恐慌和擠提。

當時如果救雷曼,成本可能只有六十億美元。由於沒有救雷曼帶來了連鎖反應和信心危機,各國政府已經付出了超過1.3萬億美元來打救。這是一個重大教訓。這 1.3萬億美元只不過是重新穩定了金融市場,拯救了一場金融體系崩潰的浩劫。但是全球的衰退剛剛開始,這個可能對於經濟的傷害、就業的損失以及造成潛在的 金融不穩定,目前還沒有可能對此量化。

主持人:中國經濟從去年的雙防到目前的全面促進經濟僅僅經過了1年多的時間。您怎麼評價政府宏觀調控的做法?

陶冬:政策的決定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藝術,政策的拐點的決定往往要在統計資料並不完全清晰、經濟形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做出的。如果我們幾個月之後,回 過頭來做馬後炮式評論比較容易,但這是歷史學家和媒體的事情。在當時的環境下,政策作出判斷一定會有風險,有可能出現判斷錯誤。

在這一輪宏觀調控過程中,的確判斷有失誤。但是世界上大多數政府都犯了同樣的判斷失誤,我認為是可以容忍的。至於政府之後在刺激經濟政策出臺上,我給予高度評價。

政府去年在應對通貨膨脹失控問題上,一直認為是結構性通脹而行動遲緩。如果當時在通脹剛剛起來的時候,果斷通過進口糧食的話,中國通脹絕對不會上漲到8%。政府在這方面有誤判,而且是一系列的誤判。

但是在這一輪經濟失速問題上,我不認為政府後知後覺。中國經濟出現放緩的苗頭是5月份四川地震之後,由於北京召開奧運會,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也是以穩定為 主。但在奧運因素過去之後,經濟進一步下滑的苗頭出現之後,北京採取措施的速度實際上是相當的快。而且不但出手很快,出招也很猛,這種政策風格在溫家寶內 閣是罕見的。

四萬億財政刺激政策在國際上贏得了普遍的好評,這不僅對於中國經濟有利,對於世界經濟也有利。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政府的調控並不像有些批評家所說的那麼差。

主持人:有專家認為金融海嘯不是造成中國經濟風險的最大原因,因為在此之前中國政府就已經為防止經濟過熱,採取一系列的手段宏觀調控,造成目前狀況的原因是政府的不利調控。對此您如何評價?

陶冬:金融海嘯對於中國的部分經濟造成了重大的衝擊, 那就是出口。另外一個方面大家談論得很少,但是非常重要,這就是媒體對金融海嘯的飽和轟炸,對於企業 家的投資信心造成了重大衝擊。國內的《直擊華爾街》捧紅了一個主持人,擊垮了整個國家的投資信心。我認為報導金融海嘯是應該的、必要的,人民有知情權,媒 體有言論權,但是手法和頻率則有待商榷。至於宏觀調控措施是否對這一輪經濟放緩有影響,我認為有,主要體現在對信貸尺度的放鬆慢了一點,對於房地產的打壓 時間更長了一點。


資料來源: 陶冬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66b00100b5rq.html